红楠 ( 猪脚楠) 学名: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 别称: 猪脚楠、小楠、楠仔木、楠柴、白漆柴、乌樟、钓樟 科属: 樟科 润楠属
常绿中等乔木,通常高10-15(20)米;树干粗短,周围可达2-4米;树皮黄褐色;树冠平顶或扁圆。枝条多而伸展,紫褐色,老枝粗糙,嫩枝紫红色,二、三年生枝上有少数纵裂和唇状皮孔,新枝、二、三年生枝的基部有顶芽鳞片脱落后的疤痕数环至多环。顶芽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鳞片棕色革质,宽圆形,下部的较小,中部的较宽,先端圆形,背面无毛,边缘有小睫毛,上部鳞片边缘的毛浓密。叶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,长4.5-9(13)厘米,宽1.7-4.2厘米,先端短突尖或短渐尖,尖头钝,基部楔形,革质,上面黑绿色,有光泽,下较淡,带粉白,中脉上面稍凹下,下面明显突起,侧脉每边7-12条,斜向上升,稍直,至近叶缘时沿叶缘上弯,多少呈波浪状,侧脉间有不规则的横行脉,小脉结成小网状,在嫩叶上可见,构成浅窝穴,在老叶的两面上常不太明显;叶柄比较纤细,长1-3.5厘米,上面有浅槽,和中脉一样带红色。花序顶生或在新枝上腋生,无毛,长5-11.8厘米,在上端分枝;多花,总梗占全长的2/3,带紫红色,下部的分枝常有花3朵,上部的分枝的花较少;苞片卵形,有棕红色贴伏绒毛;花被裂片长圆形,长约5毫米,外轮的较狭,略短,先端急尖,外面无毛,内面上端有小柔毛;花丝无毛,第三轮腺体有柄,退化雄蕊基部有硬毛;子房球形,无毛;花柱细长,柱头头状;花梗长8-15毫米。果扁球形,直径8-10毫米,初时绿色,后变黑紫色;果梗鲜红色。花期2月,果期7月。 产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台湾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。生于山地阔叶混交林中,在东部各省及湖南(莽山),垂直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,福建、台湾和广西则多见于海拔600米以下。日本、朝鲜也有分布。 红楠边材淡黄色,心材灰褐色,硬度适中,气干比重0.62,绝对比重为0.55,供建筑、家具、小船、胶合板、雕刻等用。叶可提取芳香油。种子油可制肥皂和润滑油。树皮入药,有舒筋活络之效。红楠稍耐荫,多生于湿润阴坡、山谷和溪边,喜中性、微酸性而多腐殖质的土壤,也能在瘩地上生长,常和壳斗科和樟科常绿树混生,未见纯林,如环境适宜,10年生树高可达10米,胸径10余厘米。用种子繁殖。在东南沿海各地低山地区,可选用红楠为用材林和防风林树种,也可作为庭园树种。 形态特征: 初时树皮灰白色,平滑,渐变为棕灰色;侧枝粗壮,小枝无毛。 叶互生,革质,倒卵形或椭圆形,长6~10厘米,宽2~4厘米,先端尾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两面无毛;叶柄长1~2厘米,常红色。 圆锥花序腋生,具长总花梗;花被片6,狭长圆形,长5~7毫米;能育雄蕊9,花药4室,第三轮雄蕊的花药外向瓣裂。 浆果球形,熟时蓝黑色,直径约10毫米,基部具外反的宿存花被。 花期5~6月。果期9~11月。 红楠,别称为猪脚楠,因在翠绿色的树冠上挺立着红色的芽苞,十分地醒目,因而得名。分布于台湾、中国大陆、日本、南韩和琉球。属木本植物,常绿乔木类,樟科,润楠属。株高可达20公尺,叶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,革质,浓绿富光泽,心叶暗红色。花顶生,圆锥花序黄绿色,浆果球形,熟果暗紫色。
|